商標品牌:互聯網商標爭奪戰:京東騰訊華為等企業踩過這些坑

來源: 新浪新聞 2019-7-24
近日,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對「輕鬆籌商標」一案作出一審判決,認定北京輕鬆籌公司構成侵權,判令其賠償上海追夢公司經濟損失等58萬元。
案件的起因是,上海追夢公司於2014年9月推出一款基於微信社交圈的籌款工具「輕鬆籌」,並於2016年6月28日獲准在第35類、38類和42類商品上註冊「輕鬆籌」文字商標。北京輕鬆籌於2016年7月21日獲准在第36類金融服務類別上註冊「輕鬆籌」商標,並將該商標使用在金融服務上。
上海追夢公司認為北京輕鬆籌公司未經許可擅自在其網站、微信公眾號「輕鬆籌」及安卓手機APP「輕鬆籌」上發佈了大量眾籌項目信息,突出使用了「輕鬆籌」文字,該標識與原告商標相同,且其提供的服務屬於原告商標核定的服務範圍,容易造成公眾混淆,其行為構成侵權,故訴至法院,要求被告賠償經濟損失等共計2000萬元。北京輕鬆籌公司認為自己使用的「輕鬆籌」商標不屬於原告商標核定使用服務範圍,故不構成侵權。
一審判決意味著,估值20億的網路互助獨角獸「輕鬆籌」或面臨改名的危機。對此,輕鬆籌對燃財經表示:我司已提交二審上訴資料,法院已受理,一審判決尚未生效且並非最終認定結果。我司擁有35、36類商標,未侵犯對方商標權益。
事實上,北京輕鬆籌和上海追夢公司的事件僅僅是商標爭奪戰的一個縮影。過去,阿里巴巴和京東、人人車和優信、騰訊和華為等多家公司之間都發起過商標爭奪戰。企業之間的商標爭奪還不僅發生在同行里,甚至兩個業務毫不相關的企業也會因為同一個商標對簿公堂。
商標是企業競爭的武器。藉此,企業可以牽制對手業務,並趁機反超,也可以發現潛在的對手。當然,也有企業因為疏忽而陷入了商標陷阱,被敲一筆「冤枉錢」,嚴重的還會導致公司業務受到致命影響。
在品牌越來越重要的今天,燃財經(ID:rancaijing)梳理了過去互聯網行業的典型商標之爭,期待通過這篇文章讓你認識到商標背後的那些坑。
大企業踩過的坑
大企業往往對商標尤其重視,但他們多多少少都在商標上踩過坑。
離雙十一還有半個月時間,阿里巴巴和京東的促銷戰原本還沒炒熱,一封來自阿里巴巴的通告函卻讓輿論瞬間引爆。
2014年10月末,阿里巴巴發出通告函,稱阿里巴巴集團已經取得了「雙十一」註冊商標(註冊號碼:10136470,10136420),經阿里巴巴集團授權,天貓就「雙十一」商標享有專用權、受法律保護,其他任何人的使用行為都是商標侵權行為。
不僅如此,阿里巴巴集團還註冊了「雙十一狂歡節」、「雙十一網購狂歡節」、「雙11狂歡節」、「雙11網購狂歡節」等共計11個和「雙十一」相關的商標,各類商標的註冊時間從2011年開始到2013年不等。
阿里巴巴的這一舉措,打了當時其最大的競爭對手京東一個措手不及。京東將原定的「雙十一媒體溝通會」臨時取消,並立即修改其傳播文案,就連京東首頁的「雙十一」也馬上變成了「11•11」。
阿里巴巴此舉遭到了巨大的質疑。業界更多的人認為阿里巴巴有違開放的互聯網精神和公平競爭的原則,借法律之名行壟斷之實。
多方壓力下,時任阿里CEO的陸兆禧表態:雙十一從來就不屬於阿里巴巴,就像中國電商從來就不屬於阿里巴巴一樣。雙十一永遠都是一個開放的節日。陸兆禧的表態無疑是想告訴大家,阿里傾向於將雙十一商標用於防守性質,而非進攻。
雖然是防禦性質,但是商標在自己手裡,隨時可以成為打擊競爭對手的武器。在「雙十一」吃過虧的京東,隨後便開始註冊」618「商標。據相關數據表示,目前為止含有」六一八「文字的商標申請共92件,有73件為京東申請,其餘」618「和」6•18「京東分別申請了95件和9件相關商標。
不過,京東的態度顯然更加開放,2017年,時任京東集團CMO的徐雷在618發佈會上向全國媒體宣布,承諾永遠向社會免費開放618商標的使用權。
相比阿里和京東,微信的商標註冊之路則頗為坎坷。
2010年11月12日,創博亞太(山東)科技有限公司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申請註冊」微信「商標,並於2011年8月27日通過初步審核,指定該商標用於信息傳送、電話業務等服務上。
2011年1月21日,微信1.0測試版本發佈,三天后,騰訊公司也正式向商標局提交了「微信」圖文商標註冊申請,雙方註冊時間僅差2個月。
這場商標之爭長達8年,直到2018年初,微信商標案在最終審判中才有了一個結果。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對此案作出終審判決,以商標法顯著性條款為判決主要依據,駁回創博亞太(山東)科技有限公司的上訴,維持原判,騰訊公司由此保住了微信商標。(詳細見原文)
關鍵字:#商標 #侵權商標 #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