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创新:专家传真-金融界必修课:金融科技与专利风险、专利布局暨专利运赢

Source : 工商时报 周延鹏 2016年03月15日
金融科技(FinTech)议题自2014年起逐渐受到国内产、官、学界的重视,进入2016年后,乘着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的产业趋势及新科技运用,FinTech话题热度有增无减。同时,也随着阿里巴巴在台湾申请电商、支付相关专利上百件的新闻,台湾金融业者始警觉FinTech的专利项目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金融业的业务从支付、信贷、财富管理、证券、保险到筹募资的范围广泛,加上涉及科技从互联网、行动平台、资料安全、云端计算、大数据以至于最近占据媒体版面的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y),交互串连后形成FinTech的广大应用面向。依Patentcloud专利系统及其数据库显示,2000年迄今,美国、大陆FinTech专利,在支付、筹融资、信贷三大领域之FinTech专利,美国专利申请数就已近1万件,大陆专利申请数则超过500件,且两国该等专利均系过去10年所累积的,可见FinTech及其专利所受瞩目及成长发展态势。
从2000年迄今的美国专利侵权诉讼资料,支付及信贷领域FinTech专利所涉及诉讼均各超过100件,在筹募资领域专利争讼亦超过50件,涉及的原、被告除了HSBC、Citi等金融业者外,特别是原告方赫然可见诸多金融业还非常陌生的非营运实体(Non-Practicing Entity,NPE),例如美商高智(Intellectual Ventures,IV)主张美国金融业者Capital One的网站使用其金融专利而起诉请求1.3亿美元权利金。据此可见,FinTech非金融界的专利权人索取权利金、赔偿金的对象早已瞄准各国金融业,若金融业者毫无专业准备,恐难面对专利风险的冲击,更别提面对在科技业已练兵多时、熟悉专利诉讼营运模式的各家NPE了。
甚至,在IV控告First Natl Bank of Omaha侵害专利权的案例,涉及卡片支付数据安全相关的标准核心专利(Standard Essential Patent,SEP),可见在信息科技与金融跨界合作后,金融业除了受益于科技外,也需面对科技所不可分割的专利标准、专利联盟等复杂又专业的议题。
除了专利侵权诉讼外,FinTech专利交易转让也已行之有年。2000年迄今,依美国专利转让数据,信贷、筹募资相关专利累计转让件数均超过100件,支付相关专利转让更超过1,000件。其中Bank of America在支付领域受让的专利就超过170件,可见FinTech专利具有相当市场需求,可作为买卖、授权的无形资产来营运,而非单纯产生申请费、维护费等费用科目。
金管会在2015年放宽金融业投资金融科技事业的规定后,台湾金融业在FinTech布局想要后发先至,透过并购及转投资FinTech公司以取得关键前沿技术也是在自主开发外必需同步考虑的策略方向。但观察欧美指标性金融业如MasterCard近年的并购对象如支付方案供货商Transaction Network Services、顾客忠诚方案业者Pinpoint等,也多早有专利布局。因此,台湾金融业在判断FinTech技术的未来性及市场价值时,不能不调研、分析目标技术及投资目标之专利布局,否则恐怕在研发、并购或投资后或耕耘多年后才发现生意走不出家门。
台湾金融业想走出家门打亚洲杯、世界杯,也想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突破传统金融业受限于分行实体经营成本效率限制而有一番新气象、新作为,金融业有此雄心及企图让人期待。放眼目前亚洲近邻金融中心所提倡的FinTech政策如新加坡的「金融业科技创新计划」、香港成立的「金融科技督导小组」,均尚未见关于FinTech专利有具体深刻的策略规划,故若台湾金管会领头并藉助专业服务组织,带领金融业界就FinTech专利从推动单位(如新成立的金融科技办公室)、政策调研规划、专利风险控管、专利布局营运及专利资产货币化等立刻着手耕耘,将会是台湾金融业打亚洲杯、世界杯,藉由互联网踏上全球金融浪潮的一大动力。
(工商时报)
关键词:金融科技 FINTEC 专利申请 专利风险控管 专利布局营运 专利资产货币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