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创新:所有的创新都要以需求作为基础

Source : 北京新浪网 每经评论员 叶檀 2016-02-17
不论在哪一个时代,创新总是被鼓励的。但如果创新没有价值,那么创新也会消失。
千百年来中国多数时候不缺创新。比如明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徐光启是睁开眼睛看西方现代文明的代表性人物,他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为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的《同文算指》、为熊三拔编着的介绍天文仪器的《简平仪说》等书写了序言。他还是兵器与农业实验方面的行家,如果说中国有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徐光启算是一个。
这股西学热在清初余波未消,康熙就是其中的传人。据传教士南怀仁记载,康熙尽管日理万机,但每天也要学习两三个小时。教授知识的传教士们往往都是天刚亮进宫,下午三四点钟才出宫。他让传教士督造便于南方山地的轻便火炮,绘制全国地图。他抿着葡萄酒,学着拉丁文,经常坐在院子里观察天象。为此还收藏了很多测量仪器,不仅有传教士进贡的纯西方仪器,还有康熙谕令造办处制造的中西合璧的测量仪器。康熙最喜欢的是数学,尤其喜欢摆弄各种数学测量工具。据法国传教士白晋回忆,康熙把业余时间全部放在数学上保持了两年时间。
遗憾的是这样的传统没能贯彻始终。在雍正时期,驱逐传教士的事件越来越多,某些士绅对西洋望远镜等「奇技淫巧」的抗议声响起,直到清末洋务运动之前,中国始终停顿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之中。洋务派到真正看到坚船利炮之后才大吃一惊,陷入苦思之中。
明末以来一度热衷创新的潮流逝去,自然科学出现断档。在著名的人类学著作《枪炮、病菌与钢铁》中,作者举出了相同的创新丧失的例子。公元前3400年左右在黑海附近出现了轮子,此后几百年迅速传播到欧亚大陆的许多地区。在遥远的美洲大陆上,墨西哥土著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也发明出了轮子,并且发明了带车轴和轮子的陶瓷玩具车。但那是作为玩具用的,从来没有被用于农耕与交通,在欧亚大陆轮子则成为重要的生产力。
这也表明,只有真正的需求才能成就伟大的创新,而良好的制度也可以扶持创新。但如果社会没能自然而然地形成需求的土壤,创新依旧可能趋于消失。
.....................待续,见原文~
关键词:创新 需求 创造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