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创新:我们真的能做最好的创新吗?

Source : 数位时代 撰文者:林建江 2016/01/05
回应李开复「如何做最好的创新」一文,我有两部分不同的想法,希望分享给各位。首先,关于「最好的创新」这几个字,实际上我并不认同。
大家都填过问卷吧?你真的分得出来非常满意、普通满意,以及满意之间的些微差异吗?或者,你真的知道什么才算是最好的创新吗?对于大部分的消费者来说,所谓的「好用!」、「容易上手」可能就等于是创新;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真的出现了所谓「最好的创新」,那这世界大概也没什么继续运转下去的理由了,未来可能也没有什么好期待的。
我想这都不是大多数的人想要的未来;我们都希望未来可以更棒、更好,或许这也是李开复文章中,真正想要传达的意义: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都应该要持续投注心力与资源在创新上,不断地追求「当下最好的创新」,然后迈向下一个阶段。
第二个部分比较复杂一点,李开复老师在文章中提到了五项创新的准则:1.洞悉未来,2.打破陈规,3.追求简约,4.以人为本,5.承受风险。我实际上并未与李老师面对面有过交谈,所以也无从猜测这五项创新的准则所呈现出来的顺序,是不是就真的是李老师所认为的顺序;不过,在我的心里,创新的准则不但并不只有五个,而且顺序也与上述不太相同。李老师所提到的五点内容在此就不多赘述,直接讲我所认为的创新准则吧!
第一个准则是打破陈规;创新的重要性以及没有创新到底会怎么样,我想在这几年应该已经被说破说烂了,也因此没必要重复。我相当认同李老师对于打破陈规的描述:「脱离固有的思维定势或思维框架」;不管是个人也好,企业也好,在生活或是运作一段时间过后,因为所接触的人、所处理的事情以及所接触的环境都差不多,所以难免会被一个既定的框架所束缚,对创新造成阻碍。实际上,外部环境的变化是相当快速的,在信息与通讯技术不断提升的状况下,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的说法,或许早已不复存在;重点只在于,对于这些外部的变化,个人或是企业,究竟有没有花费心力去发现、去探索,去了解。如果没有办法打破陈规,跳出既有的框架,那后面的几项准则大概也不用看了。
第二个准则是以人为本;其实大大小小的创新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只是有些有被发觉,有些则被忽略,为什么会这样?其中有一项重点就是创新有没有以人为本。现在的消费者,每天都被各式各样的信息所包围;创新,就跟其他信息一样,需要争夺消费者的注意力,以人为本的创新便是得到消费者注意力的关键。至于要怎么样以人为本,这就说来话长了;企业可以试着与消费者一起共创(Co-Creation),或是透过找寻领先使用者(Lead Users)并与他们合作当方式进行。
例如:NikeID专属订制, P&G Connect + Develop 与 Threadless.com
第三个准则是创造未来。李老师提到的洞悉未来;不过基本上我认为没有人可以洞悉未来。很多年以前彼得杜拉克就曾提到「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以企业的角度来看,预测消费者需求的方法就是创造消费者的需求。至于,要怎样才能成功地创造消费者需求,前面两个准则很重要。没有跳出框框、没有穿着消费者的鞋子,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消费者,也就更无法知道消费者想要的未来是什么,消费者真正的需求(痛点)又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情境分析(Contextual Analysis)可以派上用场;也或许,Intel在研发多核心迅驰(Centrino)处理器过程中人类学家所扮演的关键性角色可以为企业带来一点启发;IDEO在设计超市手推车过程所秉持的设计思考(Design Thinking)核心理念,对于想要洞悉消费者需求的企业,也相当有帮助。
第四个准则是追求简约;或许追求简约这项准则,可以用「减法哲学」这个近来比较受到欢迎的说法来解释。不管你相不相信地球的资源有限、不管你相不相信现在的消费者已经被宠坏了、不管你相不相信市场上有很多产品真正被消费者所使用到的功能可能不到百分之七十(这还是比较保守的说法喔!),事实就是,现在有太多产品都太好,也都提供给消费者过多的功能。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结果就是,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贵,可是消费者真正会用到的,就是那其中的百分之二十或三十(想不到80/20法则也可以用在这边吧!)。那怎么办?我的学生告诉我,减法哲学很好没错,可是在产品研发团队中想要倡导减法哲学所可能会遭遇到的困难真的不容小觑;我完全认同,消费者被宠坏了、消费者变精明了,企业也越来越担心所推出的产品或是服务到底怎么跟其他的竞争者一较高下,可是静下心来想,多了一些近乎无用的功能,多了七色彩虹的外壳,真的有办法为产品加值,让产品所提供的利益彰显吗?再想想吧?!
第五个准则建构多元化团队。李开复原文并没有提到,但是我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一环;多数人都认同创新很重要,多数人也都知道创新才是让个人、企业甚至是地球永续的重要关键,可是没有多元化的团队,创新真的很难出头;企业组织内部没有一两个捣蛋鬼、一两个胆大包天的家伙,或是一两个永远让人怀疑其实他们来自外星球的员工,怎么可能会出现新奇有创意的想法。有太多太多的人在占据好企业组织内部的地位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念头也越来越强,到最后企业组织内部的人都...一模一样,穿着一模一样、做事效率一模一样,就连吶喊与叫好的方式都一模一样。这样的企业组织,怎么可能会有创新存在的空间;在那样坚固又牢不可破的「企业文化」下,一旦出现了「不同」,很快地便会被镇压,便会...消失无踪。对于企业组织的管理者而言,多元化团队确实是一个挑战,可是管理者天生不是就要在不同的成员间扮演沟通协调的角色吗?
第六个准则是承受风险;与李老师文章中的顺序相同,承受风险是所有准则中的最后一个。一方面我相信如果前面这五项准则可以做好,实际上企业组织所需要承受的风险真的很小;另一方面,如果企业组织真的前五项准则都照着做了,那...其实也已经承担够大的风险了,剩下的就放胆继续做下去吧。
关键词:创新 以人为本 创造未来 追求简约 产品加值 多元化团队 承受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