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创新:高绩效企业/把创新当成DNA

SOURCE:经济日报 颜长川 2018-05-04
政治经济学家熊彼德提出「不创新,即死亡」的呼声之后,几乎所有的个人和企业都奉「创新」为圭臬;个人甚至将创新内化为DNA,外显为态度;企业则鼓励内部创业,甚至分拆(Spin off)成子公司;现在趋势是建立「三创平台」(创新、创客、创业)以鼓励创客新创微企业,也喊出「不创新,别新创」。
翟本乔是台大数学系出身,美国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博士。曾任职于贝尔实验室、Google、台达电子等公司;大二时就规划出台湾第一套计算机交通号志控制系统、在Google改良服务器的电源架构以节能减碳、在台达电子创立云端技术中心等;他于2013年创设和沛科技继续耕耘台湾的云端技术成为先锋和翘楚。他认为能突破各种有形无形的框框,大胆大破大立才是正确的创新态度。
他是这么想的:
一、创新是一种DNA。创新可说是人人具备的一种天赋,甚至还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只是有些人懒得去发掘而已;创新是可以学习的,即使那些自认为不会创新的人也可学得来。
二、创新是一种态度。态度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既是人们的内在体验,又包括人们的行为倾向。态度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言论、表情和行为来反映出赞成或反对,接受或拒绝;个人会「勇于不同、敢于突破」;企业则认定「改变才有机会、创新才能永续」。
三、创新不是一种制度。制度是带有目的、价值判断的建构物,用规范去影响建制内人们的行为。制度建构初期,让大家有一套共同遵循的典章,可增进工作效率,但发展过程中需经常打破重练,否则最后会僵化成为创新的天敌。第一线的服务人员绝对不要用「我们都是这样规定的」去回答客户。
《创新是一种态度》于2015年6月发行,内容主以个人的人生经验和世界上的许多例子,来说明「创新」是什么东西?也分享受困于重重束缚的一般人,要「思考」如何脱困的方法?创新可以渐进、可以跳跃、也可以破坏,但思考不能停止;下列三个有关创新的观念是必须要掌握的:
首先,要「透视问题」。爱因斯坦在1小时的解题时限中,会花59分钟去透视并界定真正的问题;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找出问题的根源。丰田汽车则会针对问题核心连五问,答案就呼之欲出了。高明的医生会找到病源,而不是解决症状。
其次,能「敢于突破」。有形的框框如──各种作业标准和制度、外在环境和现实限制,不察上下文等;无形的框框如──习惯、直觉、假设、观念、潜规则等;如果只从小框框跳到大框框并无济于事;必须敢于突破才能成为没有框架的员工。
第三,直接「超越别人」。真正的创新是勇敢选择没有别人能做的事。光有点子不够,还要有做出成果的能力。效法别人,最多只能做到和别人一样,所以不要想如何赶上别人,而是要直接超越别人!
创新可从产品、组织、技术、服务、市场、作业流程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着手,还要注意在导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等时期引进,不同时期引进不同创新;美国人说:「规则是定来被打破的」,翟本乔说:「打破常规,另立典范」;创新根本就是一种DNA。
关键词:创新 D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