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趋势:MixTaiwan之三 智能机械-台湾制造战略的 工业3.5与蓝湖策略

SOURCE:中时电子报/工商时报 简祯富
随着机器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愈来愈多工作将被智能化设备取代,工作消失让失业率和贫富差距升高,各国政府均重新重视制造业。其中,德国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已有几十年的稳固基础,工业4.0因运而生,这是基于其既有的竞争优势,其他包括美国再工业化、中国制造2025、日本工业4.1J、韩国产业创新3.0,都是为了争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导地位。
工业革命的四个阶段,分别由蒸汽机、流水线、晶体管暨集成电路、虚实整合系统(CPS)主导。工业4.0和工业2.0相同,是奠基于工业3.0和工业1.0驱动技术后的转型升级,因此不会一步到位,台湾企业应有长期建设持续精进的战略蓝图。换句话说,「智能制造」是策略目标,工业4.0是德国的工具,适合台湾的应该是发展「工业3.5」作为「工业3.0」和「工业4.0」之间的混合策略。
台湾制造在既有的生产系统是非常有竞争优势的,以半导体为例,即使大家都买得到同样设备,可是台湾半导体产业的质量和效率比其他国家强,就在台湾制造的软实力和分析技术。所以先进国家要拿回制造,就必须要先改变整个产业的游戏规则和生产模式,透过物联网、云端技术和虚实整合平台渗透到供应链的上下游,可以不断搜集台厂的数据和制造智能。
制造离不开实体与场域,台湾在制造管理的经验智能、供应链调度的弹性决策及制造现场累积的解决问题能力,才是相对竞争优势与独特之处,不应贸然自废武功,去导入跨国企业研发的工业4.0系统,将台厂重要的大数据放到云端。
台湾不应受制于工业4.0
大型跨国企业已抢先布局开始申请制造智能的相关专利、定义制造平台的规格和发展虚实整合的系统设备,意图垄断工业4.0的制造平台,在产业价值链取得主宰地位。台湾跟随导入这些跨国企业所提供的工业4.0软硬件,等于永远受制于人,光硬设备就是一大开销,内建的配套软件还要随时付费升级,不管有没有赚钱都要不断付高额权利金给系统商,成为先进国家的制造殖民地,还会把活命的管理技术外流。接受政府智能制造经费补助的台湾软硬件公司,不应该仅以打入国外大厂的供应链为满足,而应该为台湾制造在世界大战中找到活路。
这已经不再是我杞人忧天的猜想,而已经出现的真实危机。许多电子制造服务公司已经有国外大客户设立的数据中心,直接透过云网端的联机传输回客户的分析部门,而不再透露分析的目的和结果给台厂,甚至在台湾设分析部门以就近招募懂制造的分析人才。另一方面,有些台厂想要透过系统整合厂商协助以提升制造大数据分析能力,很多设备原厂以「未来设备故障不会帮忙」威胁,阻断台厂自力更生的意图,来达成纳入其制造平台的目的。
「工业3.5」是台湾制造的机遇跟策略,因为制造离不开现场,台湾制造目前仍有很多师傅传承下来的现场经验、亲身动手所累积的知识和供应链弹性决策的智能。工业3.5策略关键是以原有的软硬件设备为基础,搭配台湾领域专家经验知识和灵活的管理优势,建立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制造决策能力,并再造决策流程,授权第一线员工藉助大数据分析工具和决策支持系统,第一时间做出适当的判断,提升决策反应的速度和质量,抢先适应工业4.0时代的快速竞争型态。
透过这些做法,可留下台湾内隐的宝贵管理经验和制造智能,免去中坚专家退休无人可继的危机,并逐步优化决策,稳固打造台湾虚实整合的能力,提早收割未来产业升级的好处,并拉开与红色供应链的差距,还能把台湾「工业3.5」的经验和技术卖给其他新兴国家,在下一波工业革命和全球竞逐中,抢先夺得产业价值链的战略地位。
搭配蓝湖策略保持高利润
台厂应再搭配「蓝湖策略」(Blue Lakes Strategy),放弃市场大、利润高的蓝海产业,因为会吸引大型企业进入争夺,迟早会沦为微利竞争的红海。利用台湾企业的弹性和发展内建台湾制造智能的「工业3.5」解决方案,以更贴近不同客户的聪明生产需求,将蓝海市场碎形化成更多的蓝湖甚至蓝池塘市场,因而每一个利基市场甚至个人化市场都能保持高利润,因为规模不够大到吸引跨国大企业进入,使每个台厂作为隐形冠军和中小企业都能存活得很好,也让更多台湾人民仍然可以安居乐业。(本文作者为清华大学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学系清华讲座教授简祯富)(工商时报)
关键词:工业4.0 工业3.0 3.5 蓝湖策略
